餐廚垃圾在化學組成上主要包括淀粉,蛋白質,脂肪,纖維素等。其具有較高的有機質含量,因此,采用微生物降解技術能高效的處理餐廚垃圾。
不同地區(qū),受地理位置、氣候條件、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,人們的飲食習慣各不相同。例如,絕大多數(shù)歐美國家的民眾遵循所謂的“西方飲食”,這種飲食的主要特征是攝入較高的糖、鹽和油脂。而在印度,大約有35%的人口嚴格遵循素食飲食習慣,而且這種飲食已經代代相傳。
與高糖高鹽高油脂的飲食習慣相比,素食通常被認為更有利于身體健康。素食者血漿膽固醇含量較低,患高血壓和肥胖的風險的概率也相對較小。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哪種飲食習慣(即食物組份)產生的餐廚垃圾更容易處理,也少有研究關注食物組成對餐廚垃圾生物轉化過程的影響。
研究人員在科技部重點研發(fā)計劃項目(2018YFC1901000)支持下,以普通配方飲食、高油高鹽、高油高糖、高素飲食四種飲食習慣下產生的餐廚垃圾為研究對象,通過研究不同飲食習慣下餐廚垃圾的好氧發(fā)酵特征、水解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,分析了食物組成與餐廚垃圾好氧發(fā)酵效率的關系,揭示了不同飲食習慣下
廚余垃圾處理的生化降解機制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普通配方飲食的餐廚垃圾在好氧堆肥過程中,有機質下降速率最快,且水解酶活性高,能夠快速有效地降解垃圾中的易降解有機質。高油高鹽的餐廚垃圾酸性較強,且其高鹽含量對堆肥過程中水解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與鹽相比,糖對水解酶活性的負面影響要小得多。高素食的餐廚垃圾在好氧堆肥過程中具有相對穩(wěn)定的理化性質和酶活性,而因其含水率較高、大量難以被完全降解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存在,導致含水率降低和有機質降解的過程相對緩慢,因此并不利于好氧堆肥的完成。
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,飲食質量的改善是影響餐廚垃圾好氧堆肥的重要因素。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均衡飲食,拒絕高油高鹽的飲食習慣;在堅持“素食主義”的同時,建議兼顧動物性蛋白的攝入。一方面,有助于我們自身的身體健康,另一方面也將大大降低餐廚垃圾生化降解的難度。
來源:中國生物技術網
同理,對于消滅型
餐廚垃圾生物處理工藝而言,高油脂高鹽分的餐廚垃圾對于微生物菌種的活性也是有抑制作用的,高纖維素食的餐廚垃圾對于微生物菌種的降解效率也會有所影響,需要較長的時間。